23歲,正值青春年華,本該如花般絢爛綻放,她卻被乳腺癌惡狠狠地盯上。
01 乳腺腫塊→乳腺癌晚期
她,叫小許,才剛過了23歲的生日,卻在2024年6月確診為乳腺癌晚期。其實,早在2023年6月,小許的右側乳房就有一個硬塊,但沒有明顯的疼痛感,便沒有太當回事。
可到2024年,小許出現胸背痛、肋骨疼痛等癥狀。碰巧那段時間她開始健身,父母還以為是拉傷或是乳酸堆積,可后面疼痛愈發嚴重,并伴有反復發熱,到當地醫院檢查卻發現:右側乳腺癌、右側腋窩及左側鎖骨上窩淋巴結轉移、多發骨轉移、肝轉移。活檢結果為浸潤性導管癌(Ⅳ期)。

“起初,我父母是瞞著我的,怕我接受不了。”直到小許因骨痛睡不著、反復高熱之后,她才得知病情真相。如父母所料,她接受不了自己才二十歲出頭就確診癌癥晚期。
( 乳腺癌 ) 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
雖然45-55歲是我國女性乳腺癌的高發年齡段,但并不意味著年輕女孩就絕對安全。臨床上有不少像小許這樣年輕的乳腺癌患者。那么,為什么年紀輕輕就患乳腺癌?
除了遺傳因素外,年輕女性乳腺癌的增加,與現代生活方式密切相關。比如長期的熬夜、工作壓力大、飲食不規律、缺乏運動等因素,可能導致內分泌紊亂,增加乳腺癌的發生風險。
據了解,小許的生活方式就很不健康——
- 工作壓力大,每天都是晚上11點多才回家;
- 很少回家吃飯,一直以外賣為主;
- 熬夜,常常睡覺都是凌晨一兩點;
- 愛生悶氣,還常跟父母拌嘴吵架;
……
諸多致病因素累積疊加,乳腺癌就發生了。因此,建議年輕女性應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飲食習慣,避免不必要的壓力。
由于對癌癥知之甚少,小許的父母只能四處尋找資料,求醫問診,最后小許在當地醫院接受了靶向藥聯合內分泌治療,期間復查提示病灶有所縮小。但考慮到年紀小,又未婚未育,接受4個療程后的小許沒再繼續治療,轉而選擇中醫中藥調理氣血、提高免疫力。
02 內科綜合治療,擊退多發病灶
2025年年初,小許反復發熱、腰背痛等情況日益加劇,甚至連出行都要依靠輪椅。這讓父母意識到單靠中藥還是不行,為此經過多方打聽后,掛了廣州復大腫瘤醫院院長牛立志的門診號,并于2月份入住醫療四科。
“右側乳房有一高代謝腫塊病灶,全身多發骨轉移、多部位淋巴結轉移……”當院長牛立志及其主管醫生楊婷看到小許在父母的攙扶下進入診室,在了解病情后,既心疼又痛心,希望能夠通過科學的個體化治療,幫助小許恢復正常生活。
結合小許既往病史及基因檢測結果,經多學科評估并征得小許及家屬同意后,醫療團隊給予了抗腫瘤治療方案:化療,聯合靶向治療控制全身腫瘤。
其中,針對右側乳腺病灶,將視情況擇期進行微創治療;針對全身骨轉移,給予地舒單抗護骨治療;對于導致小許下肢肌力進行性下降的胸椎腰椎轉移灶,因小許及家屬拒絕放療,故繼續給予抗腫瘤內科治療及對癥支持治療。
第一個療程后,小許的右側腋窩淋巴結轉移灶明顯消退,骨痛緩解,并且能在護腰的情況下行走;
第二個療程后,小許的腰痛、背痛、胸骨痛有了明顯的緩解;
第三個療程后,小許的腫瘤指標恢復正常,乳房腫塊明顯變軟變小;
……
第五個療程后,大家一起迎來了振奮人心的結果:全身原高代謝病灶明顯減少、消退,即乳腺原病灶、多發骨轉移灶、淋巴結轉移灶范圍明顯縮小,甚至消退,腫瘤活性也幾乎完全被抑制。

治療前

拿到檢查報告得知自己腫瘤消退后,小許與家人激動不已,喜極而泣,緊緊抱住主管醫生楊婷,一遍遍表達著深深的謝意。在她們看來,楊婷醫生每次溫柔的話語和貼心的安慰,驅散了疾病帶給她的疼痛和陰霾。
正是因為有復大這一多學科共同組成的醫療團隊,醫療四科制定的個體化、精準化治療方案,以及全體醫護人員的全力以赴,才能讓她如此快速地康復,重新擁抱健康美好的生活。


這令人欣喜的康復時刻固然值得慶賀,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疾病的防治是一場持久戰。為了防止可能的復發和進展,小許和家人仍需保持警惕,謹遵醫囑,按時完成后續的治療療程,并定期進行復查。同時,積極樂觀的心態是鞏固療效、守護健康的基石。唯有將這份康復的喜悅轉化為持之以恒的科學管理和健康生活方式,才能真正擁抱長久的健康與安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