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年輕小伙子的CT及彩超均提示肝占位性病變,診斷結果考慮為晚期肝細胞癌,這對于小伙子及其家屬來說,簡直是晴天霹靂。日前,廣州復大腫瘤醫院醫療三科便接收這位年輕患者,經過一系列檢查與治療后,最終確定該患者為良性腫瘤而非惡性。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32歲的大衛(化名),來自印度尼西亞,兩年前就出現惡心、嘔吐,2024年年初在當地醫院檢查出肝3段占位性病變,大小約6.8*4.6*4.3cm,肝細胞癌可能性大。為了進一步診療,大衛來到廣州復大腫瘤醫院就醫。
入院完善相關檢查后,我院專家結合病史、癥狀、體征及輔助檢查等,發現大衛沒有乙型、丙型肝炎病史,肝功能、甲胎蛋白及其他腫瘤指標正常,身體一般情況良好,且年紀較輕,若從乙肝發展成肝細胞癌,一般是40歲以后。同時結合患者PET-CT、腹部CT及DSA造影等檢查情況,考慮其肝臟病灶為良性可能性較大,有手術切除明確病理指征。

為此,經過我院多學科討論(MDT)和評估后,為其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手術切除術,并在術前進行介入栓塞術輔助治療。

術中探查發現,大衛的左肝外葉3段有一大小約6*5*4cm隆起型腫瘤,顏色暗紅、表面粗糙,部分大網膜與腹壁、腫瘤表面有一點粘連,但肝周圍區域未見腫大淋巴結,周邊組織如膽囊、胃、十二指腸、胰腺、小腸、結腸等未見明顯異常。

最終,在普外科及麻醉醫生、手術室護士及相關人員的全力配合下,順利完成了肝左外葉切除術+大網膜部分切除術,其標本經過多個病理專家會診后,確證為:良性,為結節性肝硬化。目前大衛切口已愈合,進食良好,各項機能恢復順利,已滿懷希望地出院了。




每一次診斷與治療,依靠的不僅僅是醫生過硬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更是各個環節的順暢聯動。此次,大衛的腫瘤能夠順利切除得益于患者的信任與托付、醫者的責任與仁心,更是多學科多部門的密切配合,他們共同努力,再一次創造了奇跡。
健康小知識——肝占位不一定是肝癌!
當體檢或者復查時,發現肝臟占位或占位性病變,這讓眾多患者擔憂,生怕是肝癌來襲。其實肝占位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01 原發性肝癌
以肝區疼痛為主要癥狀,多為持續性鈍痛,刺痛或脹痛,主要表現為乏力、消瘦、食欲減退。影像學檢查可見肝占位,增強檢查呈“快進快出”,血輔助檢查可見AFP升高,病理檢查可明確診斷。一旦明確早期原發性肝癌,應及早進行干預,常見可以采取微創消融,或者切除手術;中晚期可采取介入以及靶向藥物治療等。
02 肝硬化
根據病因可分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代謝性肝硬化、膽汁淤積性肝硬化等,表現為乏力、消瘦、食欲減退、腹脹、出血傾向等,血輔助檢查可見肝轉氨酶升高、影像學檢查提示肝臟表面不光滑,結節樣改變,密度降低等,肝穿刺活檢可鑒別診斷。
03 肝良性腫瘤
根據組織學特點可分為肝細胞型、膽管細胞型、血管型、間葉性等。臨床表現為血管瘤、錯構瘤等,腫瘤多有包膜,不引起臨床癥狀,多于體檢時發現。腫瘤較大或出血可引起肝區脹痛。影像學檢查可發現肝占位,增強檢查多無強化,或呈“快進慢出”等。穿刺活檢可明確診斷。
04 肝膿腫
多由于細菌、真菌或者原蟲等微生物引起的肝臟化膿性改變。主要表現為發熱、肝區持續性疼痛、肝臟腫大等。血輔助檢查可見白細胞升高或相關病原體抗體檢查陽性,影像學檢查可見單個或多個的圓形或卵圓形界限清楚密度不均的低密度區域,有時可見氣液平面或者氣泡,增強檢查內腔無增強,外壁有時有密度不均勻的強化,呈“日暈癥”。穿刺抽膿培養等病原學檢查可明確診斷。